“垃圾围城”下的产业思考

2015-03-11 15:21

微信图片_20200611152116.jpg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曾经经历过像中国现在正在面临的固体废弃物数量如此之大或如此之快的增长。”世界银行一份报告如此开篇。目前全国约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其中1/4已无填埋堆放场地。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人民币。在这之后的10年,中国的“垃圾围城”问题愈加逼近,如何处理垃圾问题也成为公众、政府及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在“垃圾围城”的困扰下,采用焚烧的方式来处理垃圾越来越受欢迎,全国各地纷纷上马垃圾焚烧项目,但由于项目难以被当地民众接受,项目推进举步维艰。其实,采取焚烧的方式处理所有垃圾不是很恰当,解决“垃圾围城”应该有着产业思维,把垃圾变成一个或者几个产业的原材料,这样才能实现废物利用,也能给垃圾找一个妥善的出口。

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其本质上也是商品的一部分,只是这部分是人们所不需要的或者是人们舍弃的,但其也是人们辛勤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只是简单地掩埋或者焚烧,那就是一种浪费,物尽其用才能有效地实现废物利用。媒体曾报道过垃圾处理场中的拾荒者,这些拾荒者将垃圾山中有价值的废弃物拣出来,通过出售拣出来的物品获得收入,这也形成了地下垃圾分拣产业。这说明,在我们日常垃圾中还是存有一些有价值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还是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在垃圾掩埋和焚烧前将这些有用的废弃物拣出来很有必要。虽然,防范这种现象出现的最好办法是垃圾分类,但垃圾分类在我国的推广并不是很好,既然如此,为何就不能一边加强垃圾分类推广力度,一边让现有的这种地下垃圾分拣产业“阳光化”,通过这种分拣将垃圾分类,然后再进行相应处理。

将垃圾处理产业化需要政府的相应支持,因为垃圾处理项目具有投资大、回报率低和投资周期长的特点,然而政府的支持也应该按照垃圾回收使用率来分级,对于垃圾回收利用高的项目支持力度也应该大,对于未经分拣就“眉毛胡子一把抓”式的垃圾处理项目支持力度应该减弱,通过分级支持来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发展。把垃圾作为产业原材料,通过政府分级补贴方式让企业有利可图,这样才能让垃圾处理可持续化。

推动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同时,必须加大力度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垃圾分类能够有效地提高垃圾回收率,也能够减少后期人工成本。但目前在我国,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并不理想,一些小区只是将垃圾袋分类,但并未将垃圾箱分类。其实对于垃圾分类工作来说,可以一步步地推进,如第一步只是将食品类垃圾和非食品类垃圾分类,之后再一步步地进行推进,这样可以让人们逐渐养成习惯。

换一种思维或许能闯出一片天空,垃圾焚烧未必就是垃圾处理的最佳方式,产业化处理提升垃圾回收率和使用率,这样才能实现垃圾在最小危害下得到有效利用。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